《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》发布:
“她们”幸福吗?
幸福不是独行路,而是共同承担。
近日,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联合厚德明心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《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》。报告显示:48.07%的母亲认为自己“比较幸福”,13.76%选择“非常幸福”,但仍有37.17%处于“不太幸福”或“非常不幸福”状态。
“超过三成妈妈感到不太幸福或非常不幸福,尤其是孩子年幼、育儿压力大、家庭分工不平衡的群体。”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倪子君指出,幸福感与稳定婚姻、夫妻经济共担、父亲积极参与强相关——这说明妈妈的幸福不是靠个人,而是需要情感、制度与责任的共同支持。因为这份生活的压力并不单单来自于个人生活,更来自于身边人为她们加上的“额外枷锁”。
育有3岁以下孩子的妈妈,是幸福感的低谷群体。数据显示,这部分人群中“非常不幸福”的比例高达55.56%。这是典型的“母婴困局”:婴幼儿阶段孩子需要高强度的照护,而伴侣往往“缺席”,对于母亲来说,家务压力巨大,且难以回归职场。
“我们对比发现,夫妻共同承担经济压力的家庭中,超过半数的母亲幸福感较高,而全职妈妈群体中则有一部分长期带着疲惫感。”倪子君解释,全职妈妈们长期缺乏经济独立,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;家庭劳动不可见、不被认可,即使做得再多也没人看见;单一角色的封闭性,使得社会联结减少,个人成长被压缩。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现代女性在承担母职的同时,也渴望拥有独立、完整的“我”。
而母职的沉重,其实很多时候源于“父职的缺席”。倪子君说:“当父亲参与教育和家务的比例超过50%,妈妈的幸福感显著上升。在幸福感较高母亲群体中,父亲参与教育、家务参与都比较高。”总的来说,父亲的参与度与妈妈们的幸福感呈正相关。
将近一半的妈妈将“自我成长”列为第一需求,表达了学习一门新技能、培养兴趣、提升自己的渴望。说明妈妈们的“幸福力”并不是只有“家庭圆满”一种答案,她们真正想要的是:既能为家庭付出,也能成就完整的自己。
如何才能让“她们”真的幸福呢?
中国妈妈日均育儿时长4.8小时,父亲仅1.7小时;但76.3%的爸爸认为自己“已尽力”。倪子君强调,要鼓励父亲的家庭参与,不是“帮忙”,而是共同努力。别再将“好妈妈”与“无条件奉献”画等号,推动女性多元角色认同,鼓励妈妈也做“自己”。扩大普惠托育体系,支持0-3岁婴幼儿照护,推动全社会认可家庭劳动价值。
当我们反复讨论“为母则刚”时,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:“为父则参与”与“为家则共担”。妈妈的幸福力,是社会韧性的重要指标。关注她们,就是关注未来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剑 通讯员 李雨轩)
长沙股票配资,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,炒股配资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